您现在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章详情

对内持续造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对外展示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北京冬奥会带来了什么

发布日期:2022-02-22 信息来源:本网 分享按钮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折射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图为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致敬人民”环节。

  创造丰厚的冬奥遗产,为主办城市和广大民众带来长期、积极的收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图为北京冬奥村广场区地下空间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与遗产”主题展览。

  对话专家

  谢茂松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道路与中国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邹新娴 北京体育大学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徐拥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王雪莉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22年2月4日,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冬奥盛会在神州大地隆重上演,北京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又一次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点燃冰雪运动火炬的意义,绝不限于冬奥会本身,还打通了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与中国的现实发展和未来之路紧密相连。

  北京冬奥会给中国带来什么?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冬奥会将提升民族自豪感、健康的生活意识、城市和国家的全球认可度等,通过体育推动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记者:近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总结了北京冬奥会筹办以来已经转化为现实遗产的成果。什么是奥运遗产?如何理解奥运遗产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徐拥军:奥运遗产是奥林匹克运动在时空范围内作用于主办城市和国家的正面效益。一是奥运遗产内涵的广泛性。从最早的“物质遗产”到“运动遗产”“遗址遗产”,再到囊括经济、政治、国家形象、教育、社会、城市建设、奥林匹克精神等物质与非物质层面遗产。奥运遗产内涵的不断演变,反映出奥运遗产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内涵宽泛,且呈现动态变化趋势。二是奥运遗产影响的积极性。国际奥委会发布的《遗产战略方针》明确奥运遗产建设的起点是符合奥运愿景的城市视野,目标是通过体育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赋予了每一项奥运遗产特殊意义。

  邹新娴:根据国际奥委会给出的定义,奥运遗产是实现奥运会愿景的结果,包含所有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创造的或加速带来的有形和无形长期收益。其中,有形遗产主要包括:新建或升级的体育和文化设施;新建或改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新的公园和绿地设施等。无形遗产主要包括:民族自豪感;健康的生活意识;城市、国家的全球认可度;奥林匹克教育等。

  举办冬奥会的更大价值在于为公众、主办城市、国家及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可长期受益的奥运遗产。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创造丰厚的冬奥遗产是做好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具体行动。同时,创造冬奥遗产对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推动北京、张家口城市建设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记者:北京作为首个双奥之城,北京2008年奥运会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奥运遗产,这些在北京冬奥会中得到了哪些传承和利用?

  邹新娴:北京2008年奥运会留下的最直接的遗产是奥运场馆,这些场馆在北京冬奥会中再次得到充分利用,成为“双奥场馆”。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赛区5个冰上项目竞赛场馆中,有4个是2008年奥运会时所使用的场馆,例如,五棵松体育中心被用于冰球比赛、水立方变为冰立方承担冰壶比赛任务,首都体育馆为短道速滑、花样滑冰比赛场馆,国家体育馆被用于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等。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环境等得到改善,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指导下,这些遗产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得以传承。

  徐拥军:北京2008年奥运会留下一份丰厚奥运遗产,包括奥运体育遗产、奥运环境遗产、奥运科技遗产、奥运文化遗产、奥运精神遗产、奥运社会遗产、奥运经济遗产等,覆盖了体育、经济、环境、文化、政治、科技、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离不开北京2008年奥运会遗产的再利用。奥运遗产的再利用顺应了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倡议。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与举办过程中,许多奥运遗产得到传承和利用。包括:奥运建筑,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等将继续得到有效利用。奥运举办经验,主要指奥运会举办赛会经验、标准规范等,如国际交流、志愿服务、物流管理、媒体转播等活动事项传承。2008年奥运会举办时摸索出的在与奥运需求相关的主要道路上设置奥运专用道、设置奥运专用公交线路和公交场站、为各类客户群提供专门的运输保障服务等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中沿用;在公共场所的语言标识翻译方面,北京2022年冬奥会沿用并完善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奥运档案,北京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和北京市档案馆联合挂牌开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查档绿色通道”,为北京冬奥会筹办中的领导决策和各部门开展具体业务提供了参考。

  曾经,“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今,冰雪运动大踏步“南展西扩东进”,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冬季走向四季

  记者:申办北京冬奥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快速进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对我国冰雪运动和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谢茂松:举办北京冬奥会给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带来契机。张家口赛区“三场一村”,即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和奥运村,在冬奥会结束后,将成为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奥运遗产永久保留。并将云顶滑雪公园冬奥竞赛场地以及周边雪场资源,打造成为以承办国内外顶级冰雪竞技赛事、大众冰雪旅游度假为特色的世界冰雪体育运动胜地和世界冰雪旅游目的地。

  中国还将继续在国家政策层面全面扶持群众冬季运动。群众冰雪运动的普及,是冰雪竞技运动提高的坚实基础,给冰雪运动产业带来新的、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通过在新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中打造新业态,不断形成冰雪运动经济的高附加值价值链。

  邹新娴: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我国各类冰雪运动群众参与度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为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56%,“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为现实。

  随着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不断深入,冰雪运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冰雪运动向四季和全国扩展、冰雪旅游整体向好。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至2022雪季,全国冰雪旅游预计将达3.05亿人次。

  王雪莉:北京冬奥会对我国冰雪运动和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助推器作用。一是冰雪运动覆盖范围扩大。“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实施,使冰雪运动的覆盖范围从传统的冰雪自然资源禀赋丰沛地区向更大范围的区域发展。冰雪运动覆盖范围的扩大增进了群众对冰雪运动的了解,使群众有更多机会在身边体验冰雪运动,这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冰雪场地数量大幅增长。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全国有室内外各类滑雪场803个,较2015年增幅达41%;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冰雪场地数量的增加带动冰雪装备制造业向更高技术和工艺水平发展,使冰雪教育培训、冰雪旅游等行业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学习冰雪运动,使冰雪运动的后续人才梯队建设更可持续。

  以冬奥会筹办为契机,为区域和城市发展打造新模式,为人与社会进步创造新环境,持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记者:北京冬奥会将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如何看待冬奥会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谢茂松:冬奥会在北京、张家口两个城市举办,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与机遇。冬奥会被深深嵌入到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通过一体谋划、一体实施,为实现北京同河北比翼齐飞找到突破口。要下大气力推动体制与机制创新、管理与政策创新,从北京与河北具有最大交集的交通、环境、产业等领域协同发展先行先试,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冬奥会能够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主要基于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冬奥会不仅是北京、张家口两个城市的大事,也是全国的大事。冬奥会突破了过去“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的局限,通过形成巨大的高质量国内新消费市场,打造和提升了冰雪运动体育全产业链。

  中国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展现出领先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张北柔直电网工程将张北地区的风光电能接入北京电网,助力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这给中国的数字经济、新能源绿色经济带来示范性效应与巨大商机。

  王雪莉:借助冬奥会的契机,河北省快速改善交通条件,多条高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张家口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拉动张家口城市整体发展,吸引国际国内各类企业到张家口发展。未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和发展会激活更多体育和文化资源。冬奥小城崇礼从一个贫困县惊艳变身,已经成为高端滑雪聚集区,冬奥会后将转化为国际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作为中国体育产业重要贡献项目的冰雪产业,其产业链长,产业结构均衡,带动范围广的特点,也会给其他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记者:冬奥遗产可以给群众带来哪些福祉?冬奥会之后,如何对冬奥遗产进行传承和利用以更好地让群众受益?

  徐拥军: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为办奥理念,其中“共享”理念即“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奥运遗产代表广大群众的美好愿景,也将使群众获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起居。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采取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实现北京冬奥会低碳目标,为打造“冬奥蓝”做出努力。主办城市以安全性为首要出发点,完善京津冀地区的城市无障碍设施,推动创建无障碍环境,提升人性化城市治理,增加市民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

  第二,休闲娱乐。冬奥场馆设施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在冬奥会之后将转化为大众滑雪道,打造山地体育公园。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春夏秋三季还可以作为户外拓展训练中心,发展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徒步、滑草等户外项目。

  第三,精神培育。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志愿者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服务遗产已经升华为城市的信念和态度,渗透于市民的生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社会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得到有效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在大型活动保障、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疫情防控等领域得以彰显。

  王雪莉:在冬奥会之后,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冬奥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和检验,要利用好冬奥会契机,赋能民生福祉,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收益。

  以冬奥场馆为例,在赛后要尽快实现功能转换,将规划设计阶段中的赛后利用功能迅速释放,强化冬奥场馆品牌效应;要在会展经济、大众赛事引入、冬奥旅游打卡、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具体的产品设计和创新。以区域发展为例,冬奥会之后,要不断推进四季旅游、全时经营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充分利用筹办冬奥会期间的交通和其他各类基础设施,有效增进区域协同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例,要将更多的竞技体育科技成果应用到全民健身领域,促进体卫融合,提倡科学健身、安全健身、有效健身。

  借助冬奥会这个大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与中国方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对此如何理解?

  谢茂松:北京冬奥会是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年之初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按照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脉络看,北京冬奥会处在“强起来”的历史脉络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冰雪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契合的”。

  冬奥会不仅可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北京冬奥会作为国家形象的展示,首先是国运、国家实力的展示。冬奥会给各国运动员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的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新经济的动能。

  筹办北京冬奥会,再一次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面对世纪疫情,中国所有场馆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如期举办冬奥会,兑现了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实施全过程闭环管理,把保护各国运动员的安全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把疫情风险降到最低,显示出中国对运动员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在冬奥会全过程闭环管理中,众多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硬科技得到展示。中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致力于呈现一届精彩的冬奥会。

  冬奥会全方位显示出我们的制度优势,科技优势,还有更底层的中国文明底蕴。冬奥会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是我们的国家主体性、民族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的展示。

  徐拥军:办好北京冬奥会不仅是兑现中国的申奥承诺,也是展示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契机,包含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力量。

  传播中国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和各国文明相互交织交融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奥运遗产带来的作用是双向的,对内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长期效益;对外展示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中国体育自信、文化自信,展示中国大国形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奥林匹克运动中蕴含的促进全世界和平与繁荣、促进全人类理解与认同的重要价值观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举办冬奥会是从中国到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育实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应对危机的治理模式、组织方式,新知识的生产以及高科技的渗入,冬奥会利益相关方产生的关系以及协调机制等丰富了冬奥遗产内容,也展示了中国应对危机的执行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承担大国责任、传递团结希望的积极作为。